我院党组书记、院长纳麒在2010年全体党员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0/9/27 16:07:00|点击数:
一、当前党建的形势
大家都很关心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党中央也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工程来抓,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我们都讲两个工程:一个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做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的工程。这两个工程严格来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一旦放松自身的建设就有可能大权旁落,当失去执政的地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会夭折了。因此,这两大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松这两个工程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党建活动,从“三个代表”的学习、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创先争优教育,还包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到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党建的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机关党委换届,并且换届成功,很显然,我们机关党委和纪委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就是加强我们自身的建设与党的建设。
二、当前党建的任务
党建要解决的问题,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本质来说起,实际上是三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我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它是为目标而产生,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这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大的来讲叫“共产主义”,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叫“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有不同的目标,在新民主民主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的历史的阶段,我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目标,完成了一个目标又向着下一个目标去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它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党是为目标而生、为目标而在。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目标是一个接一个的,宏伟、具体、抽象、很微观的目标都要由中国共产党去引领大家去实现,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俱乐部、不是一个一般的社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了实现这些严密的目标必须严格自身的组织,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每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每一个基层组织,在这个严密的组织体系里都是一分子,都必须努力去遵守党的各种规定,为着党的目标的实现去做出贡献,当我们举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也就是在宣誓接受这个严密组织体系的管辖。
三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为了目标,为了严密党的组织,增强党的能力,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和概括自身的理论,因此,我们的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推陈出新”的理论是由于我们实践的变化,是由于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的要求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这要求我们每级组织、每一个个体必须向学习型迈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理解党的理论,才可能引领我们发去实现目标,这就是党建的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内涵在党的本质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保证党的本质得以完整实现 。这是最近几年我琢磨的三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党建要追逐的最现实的目标,不断地去完成我们的目标,不断地去严密我们的组织,不断地去创新我们的思想,这就是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建要努力去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一系列党建的活动,从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都是由党自身的本质来决定的。
三、社科院的发展与党的建设
社科院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云南民族历史研究所算起是54年,从科研的方式来进行透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4年至198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科研方式是田野方式,主要科研侧重点是应用和决策咨询服务,直接为党委、政府当下的现实任务、中心工作提供支持。当时进行的民族大调查,对民族的区分、民族地区的团结、边境的勘察、边界的确定等等,社科院很多田野成果为我们省里确立对省情的认识等等提供了最直接的应用和决策咨询,这种以田野为方式的科研实践,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成立,为后来社科院大量的基础理论成果的推出奠定了基础。社科院的图书馆现珍藏着很多原始的照片和调研资料都是很有规模的,为以后社科院的建立和科研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1980至2004年,这个阶段社科院的科研方式从过去的以田野为主、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方式转向了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的方式。我不分析原因,只提出结论。有同志会说:“难道我们80年以来没有搞过应用和决策研究吗?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作为科研的主导方式,我们的重心是摆在了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上,这期间我们把上一个阶段积累的大量的田野资料进行了研究,推出了社科院一批又一批厚重的理论成果,一直持续了20多年。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收获基础理论成果的同时,社科院去面临着一个危机的产生,就是逐渐淡出了党委、政府的视野,逐渐走向了边缘化的道路。基础理论研究和当时党委、政府的迫切需要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导致了社科院整体走向边缘化。大家都说社会科学研究很重要,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觉得不重要,为什么?因为,你和他的需要是远离的。我们经常讲“有为才能有位”,这个“为”不是你认为你在“为”,而是人们认为你有没有在“为”,所以,我们的边缘化状况非常严重,面临着社科院发展的支撑体系非常脆弱,经常“捉襟见肘”,我们用了很多的方法来扭转,做了很艰苦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中共中央的3号文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出台,成为了科研方式又一次转变的指挥棒,“繁荣哲学社会科学”3号文件对国家社科院和地方社科院作了一个功能的准确定位,就是“各为其主”。中国社科院为中央服务,它的需要是由中央的需求来决定的,地方社科院是为地方服务的,需求是由地方来决定的,这就促进了我们从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向应用和决策咨询为主导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社科院的发展正处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化之中。现在全国都在讲生产方式的转变,社科院也有一个科研方式的转变,这就是从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方式上实行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这是我们多年探索的归宿,也是我们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一种归宿。
回顾一下,这些年来社科院在摆脱边缘化上做了很多探索,我们从鼓励组建个人工作室到在地州设立各种各样的研究基地,以及收编了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目的就是要让社科院走出去,去关心党委、政府、社会关心的问题,帮他们出谋划策,这就是我们要从书斋式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模式转向田野式的,以应用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方式。这种方式实现的标志就是当人们问我“社科院有多少人,他们现在在干什么?”时,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有270多人,在全省各地州游荡着”,这才是科研方式真正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的各种制度安排、科研习惯、人们所形成的惯性力在严重地阻碍着这个转变。社科院在地州设立的基地要派人下去,大家都认为是去“充军”?我们如果有时间认真来总结一下社科院有几个基地的经验,会非常的鼓舞人心,我刚刚和任佳副院长分别到了开远的一个基地,看下来的结果非常令人振奋,这就是社科院未来存在的方式。所以,我们所有的人员都必须要有这种理念:“你要变成主流而不要被边缘化,要去关心社会最关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成立“云南智库”的根源所在,这就是重大的历史性的一种转变,从社科院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的党建要怎么做?在“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上我讲过,我们的“创先争优”不是光喊口号,要和社科院实实在在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创先争优”的平台就是社科院“智库建设”这个平台。党的组织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带领全体共产党员,引领全院职工去实现社科院这个伟大的转变,去构建起和这个伟大事业转变相适应的一切制度、机制、体制,使社科院真正进入党和政府决策的主流位置上,这才是作为“智库”要去做的。除了社科院的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的认可,还要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所以,上次“智库”挂牌时,我就呼吁,党委、政府要真正把我们当智库,要社会认为我们是能做智库的工作。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这些,我们的党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带领大家去实现这一个目标。
谢谢大家。
(机关党委 供稿)
(责任编辑:温曼)
来源/作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