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0/3/17 15:24:00|点击数:

服务型政府:条件、本质与限度
 维 伟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实现了市场和社会的自主性,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条件。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为公民服务,“群己权界”是其必然要求。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市场;社会;公民;自由主义
  
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动因  
 云 飞
  摘要: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已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理清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推动政府绩效评价向纵深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动因产生的逻辑起点的不同,可以把政府绩效评价的动因分为基于监督逻辑的动因、基于管理逻辑的动因以及催化因素3类,系统分析这3类动因,可以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政府绩效评价发展。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价;动因;监督逻辑;管理逻辑;催化因素
 
政府廉政建设评价路径选择研究 
 依 林, 陈 通
  摘要:政府廉政建设评价有助于建设民主政府、有助于建设信任政府、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反腐败信心等功能。然而各地政府在廉政建设评价实践中却面临着评价程序不规范、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主体的心理误差及评价信息缺失等诸多困境,致使政府廉政建设评价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面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评价实践的诸多困境,应选择和建立政府廉政建设评价的路径,即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评价主体机制、建立互动的廉政建设评价主体约束机制、强化廉政建设评价主体的培训、建立透明政府等,使廉政建设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为不断推动我国廉政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廉政建设评价;功能;困境;路径
 
新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与控制模式的变迁 
 永 松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渐次展开,社会控制思想与控制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二是单位制与户籍制两种主要的社会控制模式及其变迁;三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完善。研究新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的发展及其控制模式的变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社会控制思想;社会控制模式
 
人大制度在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中 平
  摘要: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展党内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民主,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体发展。而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现实路径,就是充分发挥人大制度平台的作用,通过认真落实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对接,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大制度的优势,用足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来促进人民民主,不失为目前条件下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人大制度;现实路径
  
改革期党政组织网络中的政策行为控制机制分析
 勇 军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组织结构。社会主义全面改造后,外围组织不仅停止延伸,而且日益政党化与官僚化。改革期,横向领域分离式改革改变了中国整个组织结构的配置,在保留了党的“中心支柱”的同时,发展了外围组织网络。而纵向式的分权改革给党政组织的整合带来挑战。党政组织网络调整的结果是产生了利益分化与政策责任配置的变化。这些变化易导致选择性政策行为和寻租行为,需要建立政策控制进行调整。尽管动员教育、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三大政策行为控制机制总体上符合“中心-外围”结构的需要,但是随着外围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新的控制机制。
  关键词:组织网络;政策控制;利益分化与组合
 
《哲学的贫困》文本价值与当代启示 
姚 颖
  摘要:《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双重经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著名学者马雷什、费多谢耶夫、卢森贝、维戈茨基等对该文本的思想内涵加以深入审视,认为该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梳理并分辨诸学者对该经典的解读,对我们理解《哲学的贫困》的历史价值并生发其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双重经典;历史价值
 
科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吴 炜, 周 全 华
  摘要:学术界一般将马克思主义为现代中国人接受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是外在原因,即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其二是内在的思想和心理原因,这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当时国人既仇恨西方又要向西方学习的普遍心理,因而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2)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公开倡导正适合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政治和解传统、反对力量不能有效纳入合法政治体系的国家的需要。(3)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前景的乐观规划对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仅仅上述这些原因尚不足以完整地诠释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学说得以在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的现代中国胜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为思想史界所为忽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极端重视和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品格,这一点是除上述两大基本原因以外的第三大原因(可称为内在的逻辑原因)。
  关键词:科学;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转向中的历史进步问题
 凡 杰
  摘要: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新发展催生了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状况进行新阐释的理论诉求。后现代主义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后现代转向,并对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彻底解构和颠覆了历史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历史进步的目的和历史进步的意义等核心观念。我们应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激活、阐释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的思想资源,从而推进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历史进步
 
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发生”概念
 王 庆 丰
  摘要:德里达从“发生”概念出发去解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着一个心理学主义与逻辑主义的平行性观念,由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立场,使其无法解决这一根本性矛盾。德里达为发生与结构找到了一个共源,这种源初的统一性是作为一种奠基性事实存在的。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握意识的历史产物的这一先验本源,即重新激活发生。
  关键词:平行性观念;发生与结构;先验发生
 
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评价
 晓 芒, 董 华
  摘要: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正名;逻辑真;伦理真;求真精神;求善精神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隐喻思维 
 宏 党
  摘要:时空概念是西方文化认识论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时空隐喻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其深刻,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隐喻思维。时空隐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因此,将时空隐喻结合在一起就包括永恒的时间和变化的时间、神圣的时间与世俗的时间、科学的时空观和人文的时空观,等等。
  关键词:西方文化;时间隐喻;空间隐喻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火草布纺织
 晓 岑 , 李 云
  摘要:火草布是以野生植物火草的叶子作为原料的纺织品,至今仍在滇川部分少数民族中使用,火草布历史较为悠久,纺织工艺比较复杂,其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具有独特性,是罕见的历史悠久的混纺布,与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值得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火草布;纺织
 
文化自觉的动力——一个布依族村寨文化的审思
 甘 代 军
  摘要:民族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觉的历史过程,而具体时代、境遇的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自觉图景。贵州镇山村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具体情境中揭示出文化自觉的真正动力,“内源性”即是该动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关键词:文化重构;文化自觉;动力
 
民间自组织传统在民族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苗族“议榔”活动为例
罗 章,   陈 萍
  摘要:苗族的“议榔”活动在信任的建立、规范的确定以及社会网络的形成3个方面对苗族乡村发挥了较稳定的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功能,这一传统如能整合到“乡政村治”的行政改革中,可以提升苗族村寨的自治水平,为苗族社会的发育建构出一种既现代又内生的成长方式。
  关键词:文化重构;文化自觉;动力
 
历史的回声——论民歌作为纳西族之社会记忆 
 婷 婷
  摘要:在早期的纳西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民歌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纳西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纳西人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形式,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记忆。
  关键词:纳西族;民歌;社会记忆
 
从“有限理性”看云南少小民族自主发展意识的激发 
 锦 鹏
  摘要:目前,云南少小民族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导致部分人对其有误解。对于少小民族而言,在面对来自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动时,他们只能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有限理性”应对。在设计相关扶贫项目时,需要从“有限理性”这一假设出发,激发少小民族的“自主发展意识”,使其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制定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关键词:少小民族;贫困;有限理性;自主发展意识
 
提升文化消费与健全社会保障 
 亚 南
  摘要:“十五”以来中国人均产值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民众人均收入和消费也相应增长。但“人均产值3000美元带来文化消费高涨”的国际经验,民众收入大幅提升和消费结构变化带动文化消费增长的经验推论,在现阶段都显得失灵。“十一五”头三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增幅持续下滑,恰恰是“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的表现。破解拉动内需、扩大消费难题,首先要解除广大民众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放心大胆消费,因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积蓄增长;社会保障
 
企业组织损伤与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研究 
 纹 廷, 王 文 峰 
  摘要:企业组织具有生物学特征,运用组织工程学研究企业组织损伤与修复,以企业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专业化人才)、“支架材料”(企业组织构架)、“生长因子”(激励机制)为基本要素,探讨企业内“活组织”及“活器官”的企业外部构建并植入企业内部,可以达到修复企业组织的目的。
  关键词:组织工程学;企业组织;企业组织工程;组织损伤;组织修复
 
城市软实力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德 林,杨 颖
  摘要:目标受众能否认同和沟通力的强弱是决定城市软实力建设成败的核心要素,而现有的城市软实力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两个要素。我国城市软实力建设严重滞后,观念、组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沟通力四大瓶颈是主要制约因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顾客导向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信息沟通力、组织沟通力和人际沟通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城市品牌;城市顾客;文化产业;非政府组织
 
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需求机理与产业共性技术政策 
 国 林
  摘要: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需求机理主要有4个:一是地方政府经济和政治利益驱动;二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三是产业组织战略联盟发展的需要;四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需要。政府应当在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方面作好规划和引导,促进各经济主体对产业共性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产业集群; 需求机理;政策
 
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 
 晓 春, 唐 姨 军, 胡 婷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一个适宜人类永续生存的低碳社会。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生产,同时也要倡导低碳生活;不仅要建设低碳城市,更要建设低碳农村。目前,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乡村企业污染严重以及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政府环保宣传偏差、农村环保投入不够以及农村环保法制滞后等一系列制约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因素。为此,应该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来破解低碳农村建设的难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研究 
 一 鸣
  摘要: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解决之道是: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同盟,制定供应链长期发展战略;培养知识共享的供应链文化;组建由主要成员企业组成的贡献评价团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建立供应链内知识共享的培训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模型
 
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证券化实证研究 
 玉 香
  摘要:从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角度来看,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带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证券化;实证研究
 
提升事业单位员工绩效考核的成效研究 
唐 果, 袁 红 清
  摘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科学。目前,事业单位在员工绩效考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绩效考核本身绩效不彰。组织通过采取民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科学选取考核方法等措施,有助于防控绩效考核失败,最终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绩效工资
 
宋代公使钱滥用问题探析 
叶 烨, 刘 学
  摘要:公使钱本应用于官员的往来招待和日常供给,但在实际操作中,私用、过用、挪用公使钱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有随时间推移而加剧之趋势,由此成为两宋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弊病。公使钱滥用的表层原因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尚在于宋代君臣对于这一制度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使得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层面缺陷被不断放大,并最终对宋代的财政、吏治造成严重危害。
  关键词:宋代;公使钱;滥用;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嫁女与本家关系初探 
 仁 磊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嫁女与本家进行交往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出嫁女庆会归宁和省亲归宁、本家人探望出嫁女、出嫁女与本家互相帮助是他们之间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长期归宁与夫亡归宗是出嫁女与本家联系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在夫亡归宗后,她们或再嫁,或寡居,或出家为尼。出嫁女对本家财产的继承以间接继承方式为主,但有时也有直接继承权。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出嫁女;本家;归宁;夫亡归宗;家产继承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的美国观 
 小 楠
  摘要:费孝通的美国观在抗战胜利后无疑具有典型性与时代性,对美国社会诸方面深刻剖析不仅彰显出其独特视角与观点,亦同时体现出二重性特征:即对美国推崇与批判并重,折射出其本人的两难心态。
  关键词:费孝通;美国观;知识分子
 
中原地区早期地藏造像之样式、渊源和信仰 
 佩 妏
  摘要:地藏信仰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已一千多年,中原地区早期的地藏造像具有相当的特色,其样式可大致区分为菩萨形、佛装形及沙门形3种。而这些地藏像遗存的题记,反映出时人造像有求众生俱得出家修道,愿众生俱登正觉、成佛果,为亡者或在世亲眷造像,为现世利益造像等多种目的。
  关键词:中原地区;早期地藏造像;地藏信仰
 
南朝佛道关系论及其学术渊源 
 林 魁
  摘要:佛道关系是南朝三教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南朝最早的佛道关系论是优劣异同论。由此分化后,产生了态度温和的佛道异同论和态度偏激的佛道优劣论。南朝佛道关系论的学术渊源在于魏晋玄学。佛道异同优劣论就是玄学老庄与名教异同论和宗教斗争融合的产物。南朝佛道关系论,还受到了玄谈风气、玄学体用范畴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南朝关于佛道关系的论争是魏晋玄谈的延续。
  关键词:南朝;佛道关系论;玄学
 
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缘由
谢 丽
  摘要:20世纪40年代,战争改变了一切,并给人们带来一场空前的劫难,也正是这幅因历史的强行进入而形成的战时的文学地图,为20世纪40年代年代乡土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为,正是在这幅由战争所形成的弥漫着硝烟的文学地图上,特殊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本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外在客体因素,而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和他们对时代召唤的感应与主动选择,则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战争;20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生成缘由
 
民国自由报人的社会角色探析 
张 忠
  摘要:民国自由报人在社会发展领域兼有新闻职业者、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3种社会角色。自由报人的“文人论政”,以新闻职业理念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价值为诉求,以富国强国为目的,体现了3种角色的交融。但“舆论救国”的追求,使得3种角色存在着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既不能摆脱困惑近代知识分子的基本问题,也不能真正贯彻职业报刊的理念,且民国的社会现实又从本质上制约着这些角色的实现,使他们的理想角色追求最终幻灭。
  关键词:民国;自由报人;社会角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反思与学科意识的建构 
陈 宁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要想建立合理的学科意识和文学史观,就必须时时反思自身对现实的遮蔽性,即思考的先验性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性,前者包括意识形态的先验影响与理论先验对文学独特的遮蔽,后者衍生出一种文学观念惟我独尊的片面思维等。同时,在学科意识建构的操作层面上,还需处理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先验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其与文学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立场、经典化的具体标准等问题,由此学科研究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观;学科意识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