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0/1/15 13:51:00|点击数:

 
人类学研究的范式交叉与民族志创作
张 金 岭
        摘要:如今人类学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纠缠于对某些文化或社会本源性问题的探讨,进入了多种范式交叉的研究时代,在理论视野上寻求跨学科的尝试,研究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从外显的文化实践转向内隐的文化阐释,即人类学田野作业的重点不再仅是对被研究对象的描述,还有对文化体验与情感的阐释;与此对应,作为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变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成为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一种经验途径与实践来源。
 
基诺族的“跨越”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董 学 荣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基诺族的跨越,不仅为多民族国家成功解决后进民族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基诺族的跨越表明,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政策措施,前资本主义民族就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其共同繁荣发展。
 
大理洱海地区白族葬礼研究——兼论“礼”的视角在人类学仪式分析中的应用
张 海 超
  摘要:生活在云南洱海地区的白族人葬礼十分隆重,人们在完成多种仪式程序后才会把逝者送往安息的墓地。人类学传统的仪式分析方法倾向认为葬礼的举办推动了亡人身份改变。但在大理文化的语境中,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全面,当地葬礼表现出对现实人伦关系的重视,对“孝”的美德的追求完全可以说是仪式举行的主线。葬礼背后的文化意义不是单纯对仪式程序本身进行观察就可以全面了解的,必须将其与传统华夏文明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回顾与展望
马 海 寿, 戚 桂 锋
  摘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识别理论、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团结理论、民族统一理论和民族解放理论的中国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复杂的民族问题,促进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与融合。
 
少数民族迁移就业的成本和收益与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江 曼 琦, 翁 羽
  摘要: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在离开民族地区向外迁移、寻找就业岗位的过程中面临着迁移成本、生存成本、就业搜寻等多种成本的约束,其收益可分为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可以从降低搜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制度阻碍、注重社会关怀、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竞争实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步伐。
 
论政治价值的道德向度
田 志 文
  摘要:政治价值之所以产生的道德目的、之所以成立的道德质素、之所以存在的道德判准共同建构了政治价值的道德向度。道德与政治之所以产生或被创造有着相同的终极目的,这为政治价值体系的三个层级注入了向善而生的道德目的与道德动力。任何政治价值都应当具备道德蕴涵,否则就不是本真的政治价值。政治价值的道德目的与道德蕴涵要求政治主体以道德为判准反思与追问政治价值的道德合理性和政治体系的向善性,也要求政治主体寻求对政治权力机器的道德驯服。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史论
张 士 海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阶段。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历程得出的启示是: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使命;确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核心内容;教育和自觉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要途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形势下,获取最广泛民众的精神认同,进一步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国家形象塑造与我国传媒的未来发展战略
管 成 云, 郝 朴 宁
  摘要: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作为“他者”角色存在的部分西方强势媒体,肆意行使话语霸权,单向度地塑造着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以此形成了国际传播格局中国家形象塑造的“钟摆现象”。这种“钟摆现象”使得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丧失了被理解被尊重的权利,使“我者”形象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基于此,我国传媒应将国家形象塑造上升到维护国家形象主权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要彻底摆脱“钟摆”的控制,掌握属于自己信息版图内的形象主权,我国必须大力推进传媒发展战略的“软环境”建设,提升其国际传播力而努力开创国际传播的新局面,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创造良好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及心理疏导机制构建
刘 勇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事件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一种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构建积极防范和有效干预疏导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新时代的新爱国主义
李 绍 元1, 杨 平2
  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当前海内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媒体称之为“新爱国主义”。 新爱国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新,新爱国主义是开放、包容、理性的爱国主义;二是载体新,新爱国主义是一种网络爱国主义,其表达方式多样化,爱国行为情绪化,爱国运动民间化;三是对策新,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利用一个平台、培育两种意识、坚持三个贴近”。
 
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政策回顾
陈 霖
  摘要: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采取措施达至边疆的善治。但这离不开熟悉、运用党的边疆治理政策,因而有必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历来的边疆治理政策并从中获得启示。
 
分工、 陷阱与模块化
宋 宪 萍
  摘要:分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中,分工并不存在“陷阱”,分工并没有过时。分工不仅不存在分工陷阱,反而随着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了,模块化就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分工深化的体现。
 
关于经济哲学三个向度的思考
窦 莉 梅1 , 赵 明 强2
  摘要:经济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性质和功能体现在三个向度上,首先肯定和沿循经济学的基本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关注真实的制度结构,解读重大经济现象,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核心预设的“去真实化”进行人性和价值考虑的革命性复归。在认定经济学和哲学各自的有效性后,经济哲学保持其在抽象过程中的批判性特征。
 
从社会利益分裂走向社会利益整合的思考——两种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比较分析及启示
杨 晓 猛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版本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当混合体制在不同模式中赋予不同的内容时,决定了社会利益结构的不同发展方向。可以说,从社会利益分裂走向社会利益整合的关键在于能否降低下层维护自身利益的成本,为此,要提高阶层之间直接利益的联系,防止公共权力被人为地私有化以及权钱交易;提高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权,让更多人的权力有释放的渠道;构建制度化平台,建立快捷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水能资源产权租金的必然分解形式: 开发权出让金和水资源费
高 登 奎1 , 沈 满 洪1,2
  摘要:在产权变迁追逐效率的经济规律下,水能资源产权分解的必然结果是开发权出让金和水资源费并存。本质上讲,两种收费并存是国有产权收益和外部性内在化的体现。清晰界定水堤址、水域和堤址高度差的产权属性比较容易,这部分产权属性就会进入私有产权状态,国有产权收益就表现为开发权有偿出让金;而难以界定水体水量的产权属性,这部分产权属性就必然继续停留在国有产权状态,国有产权收益就表现为水资源费。在策略层面,它让市场自动选择较好的投资者而最大化开发权有偿出让金,还能借助水资源费而调节小水能资源点的开发数目达到有效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果。
 
对注册会计师双重特征的博弈分析及对策
郭 照 蕊
  摘要:注册会计师既是具有超然独立性的经济警察,同时又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弱势群体。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生态,树立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同时要探索适应注册会计师发展的制度安排,这才是改变目前现状的标本兼治的最根本途径。
 
行业协会中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基于TCE框架的探讨
陆 冰 然, 谢 思 全
  摘要:被许多文献所忽视的行业协会中的纵向联系问题应归于横向联合的企业所需要的行业公共物品以何种交易形式来获取。行业协会由同类企业基于行业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的横向联合以及这一横向联合纵向管理下的一个以特定专用性投资为基础的组织共同构成。协会企业间横向联系的加强有利于纵向联系上专用性资产投资水平实现最优化;随着专用性资产存量上升,企业共用性资源价值上升,企业会通过修订已经订立的契约来实现横向联系的强化。
 
马克思劳动范式的生成与承认论题逻辑
张 国 顺
  摘要: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生产过程,并在对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观尤其是黑格尔主奴(劳动)辩证法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步确立了科学的劳动范式。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劳动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真正实现。哈贝马斯则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范式过于单一,此种范式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语境下已过时,乌托邦的重点已从劳动概念转向了交往概念。
 
哈贝马斯对阿佩尔对话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胡 军 良
  摘要:阿佩尔与哈贝马斯所规设的以合理解决社会演变、法律系统与人际冲突问题为旨趣的对话伦理学在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就思想传统而言,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虽可首先归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传统之中,但其受惠于阿佩尔的对话伦理运思亦是不争之事实:一是在哲学理据上承续了阿佩尔的“语用学”理论;二是在道德原则证明上采用了阿佩尔的“施为性矛盾”原则;三是在建构方法上扬弃了阿佩尔的“先验主义”与“基础主义”。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
王 伟
  摘要:在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接受美学扬弃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从自律论美学传统向交往论美学范式的转换位移,其不仅在艺术传播学层面上超越了传者中心和受众本位的片面主体性,而且在美学向度上跨越精英主义历史传统与平民主义现实精神的二元对立,初步建构了主体间性的审美交往本位观。
 
从“三教合一”到“三流合一”——中医哲学发展史观
程 雅 君
  摘要:“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是传统中医哲学的基础,重构与时代相适应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医哲学是发展方向。中医正处于“三教合一”的基础已被破坏、而“三流合一”的体系尚未建立的思想真空期,这是中医危机的深刻原因。清醒认识中医哲学发展史观,是挽救中医的关键。建立“三流合一”的中医哲学更是复兴中华医道、中国哲学、中华文化之必须,也可能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
 
墨子环境伦理思想剖析
孙 丽 娟1, 刘 绪 义2
  摘要:一般谈及先秦环境伦理思想,大都只言儒和道。相较而言,墨子的环境伦理思想更有特色。墨子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尤其重视感官知觉,使其有经验论色彩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环境息息相关。以人为本、顺应天意的环境伦理思想主旨,固本节用、去情去欲的环境伦理思想主张,提倡足、节、和的环境伦理规范,都显示出墨子环境伦理思想的特异性。在农业文明基础上诞生的墨子环境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瓦解原因的再思考——基于“退出-呼吁”理论的视角
代 志 明
  摘要:“退出-呼吁”理论表明,我国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在面临绩效不断衰退的情况下,参保农民行使呼吁或自由退出权可以避免或改善该状况的发生,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后期农民自由推出权的被剥夺是导致该制度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以此为鉴,保证农民的自由退出权。
 
宋朝对大理寺审判的约束机制
田 志 光
  摘要:大理寺作为宋朝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在宋代的司法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理寺的司法审判是其诸多职能中最主要的职能,然而在宋代司法与行政区分不甚明显的政治体制下,大理寺的司法审判常常受到皇帝、中枢机构(宰执)、权臣的制约与干预以及御史台、刑部、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等监察机构的监督与驳正。在这种“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的政治环境中,大理寺很难做到依法独立审判。
 
 
胡椒贸易与明代日常生活
李 曰 强
  摘要:明代中国在东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胡椒进口贸易。在进口与本土化种植的推动下,胡椒的流通与消费在国内广泛展开,由奢侈品一举变为日常用品。胡椒与明代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在商贸、饮食、医药、军事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小小胡椒见证了明代中国的国际化潮流。
 
汉王朝的政治危机与女祸观念
陈 丽 平
  摘要:“红颜祸水”观念在中国流传久远,这一观念在女子与恶政间建立起神秘的必然联系,丑化、扭曲了女性与政治的关系,这种观念是两汉特定政治危机中的产物,是在两汉多“女祸”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两汉精英阶层为了遏制皇族女性对皇权的破坏作用而做舆论宣传中衍生的观念,具体来说是通过三种途径发生的:历史上女性败政事例的突出、先秦经典的借助、灾异学说对女性的影射。这使得女祸观念在汉代得以形成,并且,随着此后封建王朝注意压制威胁皇权的外戚势力,女祸观念日益得以强化。
 
宗教学视域中的葛洪神仙信仰体系探析
何 伙 旺
  摘要:葛洪在道教史上第一次确立了道教的神仙信仰体系,《抱朴子内篇》中对仙、玄、一诸概念的阐述在理论的层面上确立了神仙具有超越世俗世界的神性;在实践层面上阐明了神仙是可以通过克服世俗生活中诸种欲望的修行和服食金丹达致。正是在思想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神仙信仰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
 
从专业到职业: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体系中的师资训练
张 永 广
  摘要:近代中国的基督教教育自成体系,完善的师资训练是其中的关键。从最初的雇佣非信徒教师,到整合福音传道人和学校教师为一体的初步培训,再到建立专业的师范学校;至20世纪20年代,基督教教育机构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既有两级的正规师范教育,又有在职教师的暑期培训,更有标志着教师职业化的资格认证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为基督教学校训练了大量优秀合格的教师,也为当今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
李 艳 丰
  摘要:随着现代性的断裂和消费主义的莅临,文化价值谱系与人文话语范式陷入解构的困境,现代性文化所坚守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元话语,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不再合法,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碎片化等。现代性以来的文学话语范式也随着文学共同体的解散、“文学场”的“他律化”和文学实践的消费化而面临阐释的焦虑,甚至失语。
 
论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制约性影响
王 小 英, 祝 东
  摘要:文学网站是当下网络文学的主要写作与阅读园地,也是由商业资本介入的以公司方式运营的网络媒体。这一网络媒体在组织网络文学的生产与销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给写手们提供作者操作系统,以工厂化的方式组织文学生产,以量化的标准衡量产品质量,同时有专业的营销系统,力图以戴尔式的互动系统设置来营销,形成文学产业链和迪斯尼化的消费环境。文学网站作为生产和销售平台以结构性的力量渗入文学写作过程中,促进或造成网络文学作品(尤以网络小说为代表)浓厚的大众化色彩、类型化、超长化或“太监”、“烂尾”等文学景观。
 
道教对中唐“怪奇”诗风的影响
张 振 谦
  摘要:“怪奇”诗风是唐诗风格中重要的一系,其形成与道教的影响有关。中唐诗坛表现出的尚“怪奇”倾向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念相异,而与此时期崇道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联。中唐道教文化中鬼神观念的凸现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对一些诗人的世界观、心理状态及其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道教“齐物”与“颠倒”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诗人“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道教语言植入诗歌是中唐诗风“怪奇”的又一重要因素。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