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4/11/12 13:09:53|点击数:

  执政方式现代化:概念、历史及其可能

  张树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执政方式现代化”概念的合法性来自于对执政方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命题、政党现代化的世界性命题和中国现代发展的时代命题的科学把握。中共成立90多年来对现代化执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当前中国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从理论上来说,当政党类型、国家形态和社会原则发生变化时,执政方式就可能改变,而执政党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系统思维则有助于增加执政方式现代化变革获得成功的机会。

 

  邓小平精神:“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张明 南京大学

  摘要:邓小平精神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性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品格,同时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引领与价值典范。“中国梦”在本质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同构,使得邓小平精神具备了在当前背景下促推“中国梦”的理论合法性与现实可行性。其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理论指导;坚持不断改革、敢于突破的探索精神,为“中国梦”所彰显的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后发国家为人类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坚持人民主体性、人民利益至上的民本精神,有助于推进将“中国梦”置于真实的价值主体的利益诉求之上,从而为梦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价值导向。

 

  

  论党内确认型选举和竞争性选举的对接与兼容

  牟言波 赵宬斐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从党内确认型选举与竞争性选举发展现状来看,在增强党内竞争性选举的突破性建设,以弥补确认型选举的缺陷与不足的同时,还要着力推进确认型选举与竞争型选举两种选举方式的衔接与融合,以深化和丰富党内选举,促进党内政治生活的良序发展。

 

  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基于政治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彭前生 复旦大学

  摘要: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来解读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可以发现宽容是避免社会矛盾、冲突,达成共识的一种政治缓解;公正是实现社会平等,反对特权的一种政治修正;均衡是完成利益主体博弈,实现共赢共存的一种政治整合;民主与法治是实现社会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运行的一种政治保障。

 

  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原因探析

  张世均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印度自从独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国际因素、直接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各种具体因素的共同作用,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促进其迅速崛起的作用。

  

  新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主体文化自觉

  代立梅 北京大学

  摘要:文化自觉的根基在于人的主体性。对传统哲学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构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视域中主体文化自觉的出场前提。在新唯物主义看来,主体文化自觉,需要把人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需要把人从政治国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示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作为私人的对立;需要把人从旧哲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需要把人从异化劳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

 

  困境与出路:资本逻辑视域下的生态问题研究

  刘建卓 吉林大学

  摘要:马克思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的解剖深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进而挖掘出了异化的根源——生态问题的缘起乃是作为现代社会之灵魂的资本逻辑。资本具有双重维度:以无止境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使生态问题陷入困境;资本的文明化作用又为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在资本与生态的博弈中,问题不在于如何斩断资本链,而在于如何驯服资本以在发展资本与保护生态间保持合理张力。

 

  时间的自我在场:马克思思想新解

  庞睿 山东大学

  摘要:虽然学界提出“整体马克思”并在该问题上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传统研究范式的禁锢和学科视野的局限,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仍旧是通过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思想进行粘连的路径。事实上,在马克思思想布展中存在一个贯通其思想始终的逻辑线索:时间。时间理论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的始基,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来源,正是以时间作为武器,马克思才能够批判资产阶级的残忍性,谴责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性。也正是基于对时间认识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最终确定了以时间作为衡量人的解放尺度的观点,并由此构建了人的解放学说理论。

 

  价值多元社会中的公共道德标准重构

  王俊博 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价值多元社会中的社会道德建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标准因多元价值标准而多元化,造成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等的流行。但是,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看,价值标准总是由价值主体决定的,由于道德的主体是人的类存在,因此道德标准是由作为类存在的人决定的,道德标准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道德可以分为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其中私人道德可以由个人自我决定,但公共道德的标准必须是经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以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为归宿。

 

  共识与差别:重探韩非的人性论的思想渊源及其表现

  徐芳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韩非从实用主义出发,将人性中的诸多内容剥离,简单化为好利恶害,以便于将人性整齐划一。韩非趋利避害、人皆挟自为心、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论点,既不是性恶论,亦非性善论,而是属于一种不带任何道德判断的自然人性论。韩非并非肯定个人的独立存在价值,他重点关注的是个人对权威的服从,这展示的是外在的现实功利意义,而不是内在的生命价值。

 

  生活世界的时间性:从胡塞尔到哈贝马斯

  沈云都 云南农业大学

  摘要:哈贝马斯打破了胡塞尔“反思存在于时间意识流之内”的观点,认为反思由异质性的偶然经验、也就是陌生的文化引起,并发生于通过语言交往重建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以生活世界是可错的和可再生产的;历史就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过程,在其中,时间得以向前发展。因此,与胡塞尔相反,哈贝马斯认为时间并不独立于历史,而是处于历史之中。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控制

  谢雨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深刻之处正是在于他探究的是技术本质,是与人存在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世界构造日益主宰了人的命运,人们却对此毫无所知,海德格尔就是要把我们对技术的反思引向这个方向,让我们关注这个浑然不觉却离我们愈来愈近的危险,让我们在发现中寻找拯救之路。

 

  政府投资制度逻辑的回归与适用

  ——政府投资公共性流失的对策

  孙放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为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形势,政府投资必须重新反思其价值取向和投资思路。我国现阶段的政府投资实践明显存在公共性的流失问题。政府投资制度应以公共性作为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出发点,重新探讨政府投资中的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正视实然相对于应然的扭曲与偏离,从而确立制度逻辑的着力点——“实然向应然的回归”。

 

  产业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

  唐德淼 复旦大学

  摘要:产业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的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与效应作用的发挥,又可以很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因素的合力推动,可以使产业升级更加及时有效;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内生关联。只有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才能制定可行的相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王军 柳明霞 中国石油大学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结构、组织、周期性等特点,也存在着诱使其衰退的风险。本文在对产业集群风险预警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产业集群预警机制的参与主体及各方责任,确定集群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一套系统的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总结在预警机制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电子商务链网上交易欺诈特征的测度设计与应用

  张维群 李琪 郝建华 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针对网上交易欺诈水平与分布定量测度缺失的现实,可以从商务欺诈数量、程度两个维度设计网上交易水平的测量工具以及商务链节点上分布的测量工具,还可以利用调查数据对我国网上交易欺诈水平及分布进行了实证测量。结果显示,我国网上交易欺诈金额水平高于笔次水平,欺诈行为聚集在商务链的前端,女性参与者受欺诈水平高于男性参与者,不同文化程度各个类型参与者受欺诈的综合水平差异不大。

 

  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作用、发展瓶颈和成功案例

  谭宁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目前,我国县域产业集群普遍发育不足,层次较低,但也涌现出一批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借鉴这些成功模式,有利于后进地区少走弯路、直达目标。推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发育和转型升级,有利于突破产业发展的行政壁垒,带动劳动力、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局,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金融市场联动性和风险传染的内在机制研究

  张华勇 上海财经大学

  摘要:从金融全球一体化视角出发,对宏观监管体制、市场微观结构、投资者异质信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金融市场联动性和风险传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解释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和金融风险传染呈现的新特点,对于完善金融风险传染理论的内容、金融稳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产权视野下地方债务风险和银行风险

  同步放大机理及化解研究

  曾繁华 王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当前,我国由地方债务引发的银行风险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则是政府与市场间产权关系混乱、政府间财政产权关系界定模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间的产权边界不明晰、银行信贷资源遭到政府滥用等问题所导致的。因此,规范政府行为,明晰政府与市场间产权边界,强化监督机制,是降低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之关键。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陆亚琴 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12省、市2002–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低于自然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尚有富余;西部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低于实际人口数量,经济资源的承载能力已超载;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对人口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一直高于经济资源,表明经济资源对西部地区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较低,依靠经济增长促进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潜力较大。

 

  创业团队成员选择机制研究

  曹祎遐 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团队创业比个人创业更具优势,其原因是创业团队成员在技能、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异质性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创业成功。创业团队成员的选择应当是理性衡量的过程,创业者在组建团队时应重点考虑一些关键因素。

  云南省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评价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宁亚芳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省份,团结友爱、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始终是云南各民族间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云南省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云南经验”、“云南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示范区”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并产生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的内生驱动力。各民族成员是“示范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基于他们的主观认知和评价视角的实证分析表明,云南各民族成员在主观上认同了云南当前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和谐现状,以开放、包容、互信的态度和行动积极参与到民族间的交流,并且对云南和谐民族关系作出了积极评价。

 

  从“拖”到拖:石林县彝族恋爱方式中时空区隔的维系和失范

  陈学礼 云南大学

  摘要:对“历史上的公房”进行复原型共时描述和诠释,是迄今为止关于石林县彝族撒尼人恋爱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撒尼人恋爱方式的深层文化特征,也缺乏从历时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梳理和讨论。借用“时空区隔”的概念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前撒尼人恋爱方式的深层文化特征;以及使用“拖”和拖的概念,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房消失的原因,可以看出撒尼恋爱方式中的时空区隔失范后,拖小姑娘现象凸显的社会文化原因。与此同时,对撒尼人恋爱方式从一个文化习俗转变为需要行政、法制机构介入治理的社会问题的过程进行思考。

 

  “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概念的修辞学阐释与解读

  扈红英 河北科技大学

  摘要:运用昆廷·斯金纳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开创的语境主义、修辞学分析方法论来观照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概念,可以看出“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修辞学概念,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对概念的修辞方式,它服从于社会存在的转换。

  

  文本学视野下的白曲分类研究

  杨晓勤 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白曲研究者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文本的错位,明晰文本的分类标准和评价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白曲的文本类型可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文本、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三个大类。口头文本是最具鲜活生命力的动态文本,但声音是转瞬即逝的,作为研究对象者不可能是一连串正脱口而出的语流,因此源于口头的文本仍是白曲研究的主要凭据,而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多为供汉语阅读者欣赏的文学读本。各类文本之间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在面对特定人群时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诉求,关键在于使每个文本都被纳入特定语境中加以评价和鉴赏。

 

  在法律与文化之间:对龙脊山场纠纷个案的法人类学考察

  罗波 中山大学

  摘要:龙脊山场纠纷的法律实践表明国家法律成为纠纷双方争相使用的除传统以外的新资源,法院的判决也不能使纠纷真正平息。在共同的利益面前,理性的纠纷双方运用文化的方式慢慢“治愈”纠纷后遗症,新的乡村秩序也再生产出来。

 

  元代云南“察罕章”与“哈剌章”考辨

  和智 云南大学

  摘要:元代云南政区名词“察罕章”、“哈剌章”具有两层含义。察罕章和哈剌章有地理空间的涵义,察罕章指后来的丽江路宣抚司;哈剌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蒙古人所说的察罕章白蛮、哈剌章乌蛮则是以其利害、文化所作的界定。从历史和风俗文化两方面来看,蒙古人是在接触大理国和丽江纳西族的过程中,以其文化和利益为出发点,认为丽江的纳西族较善,故称白蛮,又称丽江为白地;白族为大理国的统治民族,故称乌蛮,又称大理为黑地。

 

  重建防御论的国际法考量

  ——以对失败国家的宪政重建为视角

  黄德明 李若瀚 武汉大学

  摘要:重建防御论是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国家安全理论,其基本内核是通过在失败国家强制推行国家重建以消除其对国际社会的潜在安全威胁。该理论不但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而且其允许通过采取外部强制措施以推进一国内部宪政重建的观点违背了不干涉内政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和“战后法”的相称性原则及能力建设原则,因而重建防御论在国际法上是站不住脚的。

 

  论金融风险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维度

  王怡 北京大学

  摘要: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金融风险防控被世界各国摆在金融战略的首位。当下,以金融监管为核心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业已受到质疑,传统金融立法思路亟待革新;以金融风险防范为核心要务的金融立法应当被理解为一个以制度确权为基础,以制度控权为手段,以制度维权为保障,涉及立法理念和立法维度的系统性工程。

 

  激情杀人独立成罪问题研究

  袁彬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激情杀人是故意杀人的从宽事由,对故意杀人罪的罪名和刑罚适用具有直接影响。我国故意杀人罪的立法缺乏对激情杀人直接而科学的评价。借鉴域外立法,我国应采取独立犯罪模式,在刑法典中使用叙明罪状的方式增设独立的“激情杀人罪”,并综合考虑激情杀人罪法定刑与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法定刑之间的关系,分两档设置其法定刑。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形象多层级共同演化机理

  邓艺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胡允银 台州学院

  张虹霞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摘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形象是同一个问题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两者的演变发展见证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战略与形象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宏观的多层级共同演化过程。在每一层级中,互动主体、反馈机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日益复杂的知识产权国际竞争环境、政府的引导与干预、内在一致的价值诉求是推进共演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

 

  宗教界慈善的组织化引导问题研究

  明世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琳 中国矿业大学

  摘要:当前中国宗教界的慈善公益活动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引导存在如下问题:引导目标重视宗教的公益取向,忽视宗教的一体化发展;引导主体多元化,但合力不足;引导手段注重行政引导,但法制化水平不高;慈善捐助能力快速增长,组织机构的社会信任度有待提高。其合理的引导应从两方面入手:统战引导主体要从行政统战向法制统战转型,宗教界要取得社会信任。

 

  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及其启示

  李伟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去机构化指去掉政府包办的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差的大型福利机构及传统福利机构中存在的不够人性化、缺乏隐私保护、与社会隔离等弊端,防止不必要的机构服务。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的启示主要有:一是政府不能包办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需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二是机构养老服务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过于泛滥,规模也要适度;三是要高度重视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在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基础上,努力实现人性化、正常化和社会融合化,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

 

  连片特困地区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的初步构想

  冯朝睿 云南大学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治理事关小康社会建设大局,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创新指导。要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现状,必须构建由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贫困者积极参与的府际合作反贫困与政府—社会协同反贫困多方联动的多中心协同治理体系。

 

  恐惧与话语权

  ——唐代“蛊毒”研究的新视角

  霍斌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从汉至唐,官方都将施蛊和畜蛊定为重罪,唐律将“造畜蛊毒”视为十恶不赦之罪,这种法律上的重视折射出社会对蛊毒的恐惧。中蛊毒之后会受到痛苦的折磨,而且时间长短不一,同时存在的高死亡率更加深了人们对蛊毒的恐惧。汉唐间医籍记载了蛊毒的诸多内容,通过这些翔实的材料可以确知医者掌握对蛊毒的话语权。与之相反,巫者对此话语权掌握的情况史料并没有给予直接支撑。因此从“巫医分离”的角度,侧面窥探唐代巫者的医疗身份,从而证明唐代的巫者对于蛊毒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明中后期坊刻本的版权观念

  彭志 浙江大学

  摘要:明中后期,在先进印刷术与图书商品化的双线推动下,严重的坊肆翻刻盗印与日益凸显的版权观念伴生。此期坊刻本的版权观念,在规模、策略、深度上都超越了前代,促进了古代版权观念的继续发展。不同于官刻系统强制性版权规定与有限的应对范围,坊刻系统更多的是道德层面的诉求,其涉及范围更广阔。对几篇坊刻本版权文献的细读,可以透视出版者、作者的心理轨迹与利益诉求。

 

  鬼神笼罩下的“明镜高悬”

  ——鬼神报应与明代司法吏治

  朱声敏 南京大学

  摘要:传统鬼神信仰与善恶报应文化在明代统治者的宣扬下达到历史高峰,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司法领域,表现为全能全知的鬼神以无所不知的灵通监督着地方官吏,并视其表现给予报应。这种观念和思想尽管有其消极影响,但总体而言,它使司法官吏笼罩在鬼神阴影之下,对于制约司法官吏、预防其司法渎职不乏积极意义。

 

  论孔子交往行为美学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传统和重要意义

  曾仲权 复旦大学

  摘要: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美学相参照,孔子“诗可以群”、“以文会友”、“孔子乐处”的思想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美学在诸多方面有相通契合之处,如礼是社会交往行为,主张审美交往,突出精神交往,强调言语行为,对“利”的批判。孔子交往行为美学同哈氏美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新世纪文学”:命名的生成、反驳与意义

  侯玲宽 兰州商学院

  摘要:“新世纪文学”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视点之一,多方力量共同将这一概念推向了白热化,在提倡者的阐释中,它不仅作为一个批评术语而存在,更被视为了对当前文学史分期的一种命名,但这一命名并未取得批评者的一致认可,共识与分歧俱在,批评者的热忱瞻望和犀利批判都值得我们冷静反思,对这一命名的意义也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来源/作者:期刊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