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图书出版

段岩娜副研究员专著《同舟异路:城市家庭儿童养育的多元实践》出版

时间:2025/7/17 9:03:55|点击数:

 

同舟异路:城市家庭儿童养育的多元实践

段岩娜 著

2025年6月出版

ISBN 978-7-5228-5467-0


内容简介

作为一项植根于中国社会转型语境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本书缘起于“做父母为何变得这么难”的疑问。现在父母普遍投入更多时间与资源来养育孩子,然而,在养育过程中又愈发感到迷茫与不确定,为什么做父母会变成一件艰难且易引发焦虑的事?本书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框架,通过对城市中产家庭与工薪家庭养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资本-习性-场域三维框架下儿童养育的社会生成机制,并指出微观养育实践既是被结构形塑的产物,也在持续重塑着结构本身。这种双向互动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分析样本。


目录

第一章 成为好父母
第一节 做父母为何越来越难
第二节 作为研究问题的儿童养育
第三节 书写“儿童养育”
第二章 儿童养育方式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传统式养育”:伦理本位与亲缘共育
第二节 “粗放式养育”:公共抚育与集体身份建构
第三节 “精细化养育”:个体化转向与科学化建构
小结
第三章 中产家庭的养育模式与实践张力
第一节 “密集型养育”:资本积累与教育焦虑
第二节 “反思型养育”:价值重构与主体觉醒
第三节 “反向型养育”:文化抵抗与另类实践
小结
第四章 工薪家庭的养育模式与实践困境
第一节 “依循型养育”:跟随模仿与向上流动
第二节 “摇摆型养育”:依循传统与策略失当
第三节 “无力型养育”:资源匮乏与累积劣势
小结
第五章 养育实践的生成逻辑与机制阐释
第一节 养育场域:教育竞争的关系空间
第二节 家庭资本:阶层再生产的核心机制
第三节 习性重构:养育主体的文化复制与能动重构
小结
第六章 养育实践的社会建构与路径超越
第一节 养育实践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节 政策创新的多维进路
第三节 本书的贡献与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自  序

  作为一项植根于中国社会转型语境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本书以布迪厄实践理论为解剖刀,通过对城市中产家庭与工薪家庭养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资本-习性-场域三维框架下儿童养育的社会生成机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将博士后出站报告淬炼为学术专著的过程,恰是知识生产与生命体验互构的过程——养育实践中的具身经验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形成双重透镜,使田野材料既保持经验厚度又具备理论纵深感,这种“作为方法的母职”为质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创新。

  在家庭社会学经历“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下,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微观养育实践置于宏观社会结构之中,通过历时性梳理传统式、粗放式到精细化养育的演进谱系,揭示出中国家庭养育观的深层变革:从宗族伦理主导的“学做人”到个体化浪潮中的“科学养育”,家庭养育始终是重要话题。这种历史社会学视野摆脱了儿童养育研究的时间扁平化困境,为理解当代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了历时性坐标。

  本研究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性地建构起“养育场域”的分析框架。在中产家庭“密集型养育”中,经济资本通过学区房购置实现空间价值,文化资本转化为课外培训的时间安排,社会资本构建起教育信息网络,三种资本形态的系统性运作催生出“全人教育”的意识形态。与之形成镜像的是工薪阶层“摇摆型养育”:经济资本匮乏导致教育投资策略的碎片化,文化资本较少引发教育焦虑,社会资本薄弱加剧养育困境。

  相较于安妮特·拉鲁揭示的美国社会“协作培养/自然成长”二元模式,本书发现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养育谱系。城市中产家庭的“反思型养育”表面是对焦虑的抵抗,实则是通过另类文化资本积累(如国际课程、创新素养)实现阶层跃升的新策略;而“反向型养育”中的自然教育实践,本质是经济资本充足家庭的风险对冲机制。工薪家庭的“依循型养育”呈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既通过课业督导复制制度化文化资本,又在素质教育的矛盾中陷入自我怀疑。这种复杂谱系既验证了拉鲁的阶层再生产理论,又通过中国特有的制度变量,拓展了养育研究的理论边界。

  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体现在“反思性养育民族志”的建构。本书通过“研究者-母亲”双重身份的持续对话,发展出“具身参与”与“方法论疏离”的辩证研究策略。在资料收集阶段,亲子互动的现场观察与教育消费的跟踪记录形成立体数据网络;在分析阶段,运用布迪厄的“参与客体化”技术,将养育焦虑、教育选择等主观体验转化为分析对象。这种“将自身作为方法”的进路,实现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的提升。

  本书最具启发性之处在于,突破了对养育方式的静态分类,转而关注“养育场域”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的层级化与教育市场的商品化共同重构养育空间,家庭的资本运作策略呈现惊人的创造性:中产家庭母亲将学术训练转化为亲子共读的“文化游戏”,工薪家庭父亲将车间经验转化为劳动教育的现场教学。这些微观实践既是被结构形塑的产物,也在持续重塑着结构本身,这种双向互动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生动的分析样本。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书中那些在补习班与流水线间穿梭的童年,看见的不仅是阶层的烙印,更是社会结构自我更新的密码。这部以自身的生命体验浇灌的学术之作,最终指向社会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在冷峻的结构分析中为人的主体性保留希望的微光。


2025年5月5日

 

来源/作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庄弘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