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东南亚研究》2025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5/8/29 10:39:07|点击数:
目 录
专家笔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维护与改革……梁 军 刘晓莉 朱大伟 张士伟 岳 山 (1)
区域国别研究
蓝色伙伴关系视阈下中国—东盟海洋环境治理合作……毕世鸿 姜文玉(41)
马来西亚团结政府的外交战略布局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李 卓 刘 勇(66)
高质量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新机遇、新挑战及优化路径……尹 君 储 金 王元丰 (97)
姜景奎专栏
小国脆弱性视角下尼泊尔外交中的“不平衡”研究……刘博洋 何朝荣(124)
英文摘要……(154)
内 容 摘 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维护与改革
梁 军 刘晓莉 朱大伟 张士伟 岳 山
摘要: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年。在这场规模宏大且异常惨烈的战争中,爱好和平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法西斯轴心国展开了殊死的较量,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世界和平与人类尊严,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自由战胜奴役的伟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秩序进入了重构阶段,代表和平、发展、团结、合作的力量主导了战后秩序的重建。今天,我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温故知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蓝色伙伴关系视阈下中国—东盟海洋环境治理合作
毕世鸿 姜文玉
摘要:蓝色伙伴关系作为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延伸,引领海洋环境治理中“发展”与“合作”的理念,旨在破除西方国家在海洋环境治理中塑造的“权威”,为中国开展环境外交提供重要抓手。中国—东盟海洋环境治理合作情况复杂,蓝色伙伴关系符合双方海洋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全球南方在海洋环境治理层面提供新的合作模式,并为跨越“泛安全化”陷阱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削弱地缘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中国与东盟在蓝色伙伴关系框架下,建立合作机制并聚焦污染预防和源头控制、生态系统管理和碳汇管理,在海洋减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蓝碳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呈现出合作领域和议题不断拓展、次区域—区域联动持续加强、“区域之利”带动“全球之利”等特征。然而,中国—东盟海洋环境治理合作也面临域外大国干涉、责任分配不均、海洋资源利用边界不清晰等制约因素。中国与东盟应以蓝色经济发展为契机,提升海洋环境治理的合作效能,推进区域海洋环境治理多维落实,向制度化迈进。为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海洋环境治理合作需在蓝色伙伴关系的指导下,深化共识,优化合作策略,为改善全球海洋环境做出贡献。
马来西亚团结政府的外交战略布局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
李 卓 刘 勇
摘要:2022年安瓦尔建立团结政府以来,马来西亚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多环嵌套的特点,内环立足东盟、次环平衡大国关系、三环联系伊斯兰世界以及外环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的四重嵌套与多元平衡的新外交战略布局逐渐成形。从新外交战略布局的生成逻辑来看,大国博弈时代国际局势的演变、国内族群政治影响下的政权合法性问题、“曼陀罗”战略文化对马来西亚外交的长期浸润以及安瓦尔的魅力型领导力外交实践共同擘画了当前团结政府的外交战略蓝图。总体而言,战略文化、国家身份、国内外权力格局和决策者的魅力领导为马来西亚外交战略确立了东盟—大国—伊斯兰世界—全球南方四条经线,而马来西亚外交实践中长期贯彻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原则为外交全局确定了经济外交和道义外交两条鲜明纬线。在此背景下,团结政府的积极中立和多元平衡外交策略将对新时期中马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经济外交和道义外交将是两国双边互动的重点。
高质量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新机遇、新挑战及优化路径
尹 君 储 金 王元丰
摘要: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先行探索与实践,自2019年中老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命运共同体行动方案以来,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多个维度深入合作,推动中老关系跃升到新阶段和新高度。2023年,中老命运共同体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的签署为更加全面、更高水平、更加深入的高质量合作关系构建提供了实践指南,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整体态势保持稳定且发展向好。在区域合作方面,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客观上推动了中柬、中泰、中越、中缅的双边合作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助推了澜湄区域的多边合作进程,为构建中的澜湄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中老命运共同体在构建进程中仍面临来自政治稳定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交流互鉴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老关系高质量发展以及中老命运共同体的行稳致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局势加速演进之下,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如何逆势而上向更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中老两国核心利益,而且对澜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小国脆弱性视角下尼泊尔外交中的“不平衡”研究
刘博洋 何朝荣
摘要:2015年,尼泊尔新宪法的颁布为国内政治进程和社会发展制定了明确框架,标志着国家运转走上正轨。在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尼泊尔充分利用地缘政治特点,灵活调整自身与大国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寻求多元和平衡外交。运用小国脆弱性理论,结合尼泊尔国际环境和内生脆弱性,梳理并分析2015年以来尼泊尔外交中“不平衡”的表现与成因,可以发现奥利政府的“低调亲美”,普拉昌达政府的以本国利益为核心和德乌帕政府的“主动追随印美”是三大主流政党在执政时期为缓解脆弱性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也是尼泊尔平衡外交实践呈现“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尼泊尔的“不平衡”外交具有相对、动态和多元的特征,主要受内外双重因素的驱使:一是外部环境的压迫性;二是内部环境的脆弱性。与此同时,尼泊尔外交中的“不平衡”表现将对中国地缘安全、区域合作以及大国博弈局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025年正值中尼建交70周年,通过剖析尼泊尔三大政党执政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倾向可知,奥利现政府对华态度较为友好,短期内中国与尼泊尔共建“一带一路”或将有所改善,但中尼双边关系能否出现重大利好还需双方共同发力。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稿件篇幅宜在25000字左右,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