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2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3/2/2 10:10:17|点击数:

  目  录

  特稿

  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专题笔谈......(1)

  政治·外交

  G20峰会背景下中国与印尼的全球经济治理合作......邹志强(33)

  马来西亚联邦政治与东马政治的双向互动......刘 勇(44)

  拜登政府的印度政策调整与美印关系走向......徐金金 严俊诚(57)

  亚太再平衡以来的美泰关系及其对华影响......尚颖颖(72)

  经济·区域合作

  老挝旅游业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与发展前景......李能斌(92)

  姜景奎专栏

  元代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纹饰辨析......王丽明(106)

  “罗摩”根基历史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现实侧观......张艺馨(122)

  历史·文化

  殖民时期的中印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华十三月》略论......尹锡南(139)

  

内容摘要

  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专题笔谈

  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辟专栏,围绕二十大报告中的外交工作,展开笔谈,从而深化二十大报告的学习贯彻。

 

  G20峰会背景下中国与印尼的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邹志强

  摘要:印尼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源于其拥有独特的多重身份与权力优势,主要表现在较强的综合国力、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不断提升的系统重要性、东盟领导角色及其在多边机制网络中的影响力等方面。近年来印尼在全球贸易治理、全球金融治理、区域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等方面表现活跃,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不断上升。在G20 框架下,印尼希望借助多边机制网络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自身国际地位。担任2022年G20 主席国使印尼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上迎来高光时刻,为其全球经济治理诉求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呈现机会。同时,G20面临的严峻挑战考验着印尼的协调能力,而巴厘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明显提升了印尼的全球影响力。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尼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同时也提升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新时期,中国和印尼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应突出重点议题,聚焦投融资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重视区域合作,推动亚太高水平区域经济治理合作;提升全球协调,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的协调配合;夯实战略基础,基于全球性合作伙伴定位加强战略互信和政策沟通。

 

  马来西亚联邦政治与东马政治的双向互动

  

  摘要: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东马政治与联邦政治随即展开互动,联邦政府不但直接干涉东马政治发展,还在族群构成、经济发展和文化事务等方面强化自身影响以加强对东马的控制,一直到20 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都对东马政治发展保持较大的影响力。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联邦政治开启转型,东马政治对联邦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成为联邦政府稳固政权的重要助力。自第14届大选以来,联邦政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东马政党则成为决定政权归属和政局稳定的政坛“造王者”。2018年,来自沙巴州的民兴党帮助希望联盟获取联邦政权,顺利实现马来西亚的改朝换代。2020年“喜来登事件”后,马来西亚政治重新陷入混乱,在此背景下来自东马的支持对国民联盟获得超过半数国会席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国盟巩固了政权。目前,联邦政治和东马政治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联邦层面,选民结构以及选民对政治的态度发生变化,政党联盟呈现出碎片化发展趋势,政治体系逐渐从“两线制”过渡到“拼盘政治”,政局走势从“一步式”转向“多步化”,政党合作从基于理念合作发展成为基于利益而合作。在东马地区,区域政治越来越受到联邦政党重视,东马政治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与此同时随着东马选民越来越团结,政党影响力逐渐增强,未来在与联邦的互动中东马的自主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基于上述特点,未来东马政治对联邦政治的影响将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拜登政府的印度政策调整与美印关系走向

  徐金金严俊诚

  摘要: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和发展了特朗普时期的“印太战略”,加强了与印度的战略和防务联系,并在全球抗疫上与印度进一步协调。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在经贸领域、移民政策和南亚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拜登政府重塑美印贸易关系,放松对印度的移民管制政策,在南亚实施更加平衡的印巴政策。然而,美印两国在经济贸易、人权、俄罗斯、伊朗以及中国问题等议题上仍存在分歧。在经贸问题上,美印贸易症结仍然存在。在人权问题上,拜登政府将人权置于外交政策中心,人权议题成为美印关系的一道槛。在对俄政策上,美印涉俄立场截然相反,拜登政府主张制裁俄罗斯,而印度在俄乌冲突中则采取中立立场。在伊朗问题上,拜登政府维持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而印度认为美国此举损害了印度的能源安全利益。在对华政策上,拜登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竞争对手”,主张拉拢印度等国围堵中国。印度是“四方机制”中最薄弱的一环。从全球霸权角度看,美国试图将印度纳入其战略轨道,使之全面倒向美国。美印关系的未来走势取决于印度多大程度上愿意纳入美国战略轨道。对此,中国应保持谨慎,稳定中印关系,管控边境分歧,实现中印边境局势正常化,防止美印形成反华联盟。此外,中国还应利用金砖五国、中印俄三边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与印度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亚太再平衡以来的美泰关系及其对华影响

  尚颖颖

  摘要: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美国推动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和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相继出台,美泰关系得到了重新定位和升级。究其动因,主要出于美国在亚太乃至印太地区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的考量,以及期望通过加强美泰关系进而增加对东盟的影响力。美泰关系重新定位和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两国军事同盟关系得到重新定位并获得加强,两国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美泰文化外交得以重新复兴。究其对中泰关系的影响,美泰在政治关系中存在的固有矛盾难以制约中泰政治关系平稳前进,美泰军事同盟的多维优势将成为阻碍中泰军事安全合作不可忽视的离心力,美泰贸易额的增长以及美国政府对中泰经济合作的抹黑无法阻挡中泰高速发展的经贸关系,而美国对泰国开展的文化外交攻势同样无法扭转“中泰一家亲”的民心所向。种种迹象表明,拜登政府将沿着前任的思路继续从战略高度加强美泰关系,但却很难从根本上动摇中泰关系的发展大势。

 

  老挝旅游业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与发展前景

  李能斌

  摘要:老挝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文化遗产、独特的风土文化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旅游业是推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和创造外汇的重要行业之一,仅次于矿产出口(14亿美元)和电力出口(13亿美元),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疫情对老挝旅游业造成重创,为确保老挝在国际上仍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老挝政府通过制定应对政策和采取相关措施为旅游企业纾困解忧,加大投入,改善国内旅游基础设施,为疫情后的旅游业重启创造条件;老挝旅游企业通过升级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迎接外国游客积极做好做足准备。2022年1月1日,老挝政府宣布逐步开放国门迎接外国游客,旅游业开始重启;2022年5月9日,老挝正式开放全境迎接外国游客,后疫情时代的老挝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旅游业将继续推动着老挝经济社会的发展。

 

  元代泉州印度教龛状石刻纹饰辨析

  王丽明

  摘要:元代泉州印度教石刻是中国在本土发现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遗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中,五方龛状石刻图案组成复杂、精美且独特,主题图像目前都已解读清楚,配饰虽分量不小,但因图像罕见、费解,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辨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石刻图像已逐步解密。通过对五方龛状石刻的配饰作抽丝剥茧的分析,可以发现古代中印双方的多种文化图样集合在小小石刻中:装饰神像的是屋形龛,屋式主体构造采用印度神庙的营造法式;屋顶有中式建筑的脊饰,包括吻兽和正脊中央脊饰;吻兽是龙头与卷草纹搭配形成的龙吻;脊中央的脊饰采用印度神庙的“金刚首”,但腹部装饰了中国的传统云纹图;柱子用中印都常见的莲瓣纹和忍冬纹装饰;屋形龛的两旁雕刻有藏传佛教的过门塔。如此,印度教、佛教、道教,以及喇嘛教元素的有机搭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新图案。图案细节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也渐次显现,从而传递出大量的信息,展现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汉文化、草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罗摩”根基历史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现实侧观

  张艺馨

  摘要:在印度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出于建构同质历史文化的需求,借用神话英雄原型“罗摩”建构了一套由印度教民族共享的、关于民族共同起源和历史流变的“根基历史”。在结合集体无意识、根基历史等理论基础上,大致可以梳理出“罗摩”根基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前,受不同群体需求驱动,罗摩的身份经历了从神祇化身、王室先祖到民族先祖的转变。19世纪以来,随着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重新解释“罗摩—罗波那之战”“罗摩之治”等神话情节。20世纪后半期,在完成对原有神话情节的再解释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聚焦罗摩出生地阿约提亚以续写根基历史。以此为基础,在印度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域下,“罗摩”根基历史又区分“自我”和“他者”。“自我”身份以血缘、祖地、罗摩崇拜等主客观条件为界定标准,其中罗摩崇拜的实质则是民族文化认同。作为“自我”的对立面,“他者”的建构始终服务于因时而变的政治需求。进而通过结合相关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窥见印度教民族对于根基历史的正向反馈,以及当前“他者”的消极抵抗趋向。

 

  殖民时期的中印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华十三月》略论

  尹锡南

  摘要:20世纪初,英属印度下级军官T.G.辛格以在华战地日记为基础,出版了中国游记《在华十三月》(Chin Me Terah Mas)。这部非常独特的印地语游记表明,辛格对中国的同情首先是一种同为弱者、同病相怜状态下的条件反应。某种程度上,辛格对近代中国悲惨命运的同情触发了一种中印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既与殖民主义时期的现实背景有关,也与他复杂的宗教和文化误读有关。这种同情,还延伸、演化到印度与中国实行政治联合、共同御外的思想与合作中。这是其泛亚情结或曰“泛亚理念”和“共同的亚洲身份”的第一层内涵。辛格泛亚情结的第二层内涵是,辛格对日本的脱亚入欧和迅速崛起印象深刻,由于日本也处于亚洲范围,因此也产生了一种区域连带意识。但是,这是一种区别于印中联合理念的更复杂的“泛亚理念”。辛格还以西方学者的汉学著作为参考,对中国历史作了简要的回溯,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或侧面进行摘要式点评。《在华十三月》的相关内容,大致可以视为20世纪初蹒跚起步的、以著名汉学家师觉月为代表的早期印度汉学“前奏”。总之,《在华十三月》的历史学、比较文学研究价值不可否认,对于考察中印近代关系史而言,更是弥足珍贵的文献。它对当今观察和研究中印人文交流来说,更是一面宝贵的“镜子”。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